首页 范文 正文

写生心得体会 (8篇精选)

2024-05-19 10:20:08 59 0

写生心得体会 第1篇

上学的时候下乡国画写生,感觉很有意思,看来好多画中的山,大自然中,确实有这样的山。~刚开始根本画不成,过上几天就好点了,发现能画的地方也越来越多了~!

写生心得体会 第2篇

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联合国专家称赞它为“举世无双的小城镇水街景观”。因为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有时云蒸霞蔚,如浓墨重彩,有时似泼墨写意,四周山色与粉墙青瓦倒映湖中,人、古建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印象最深的是那座周润发《卧虎藏龙》里走过的小桥,这是进入宏村里面的主要地点,每个导游都会把这里好好的介绍一番。然后就是半月潭,里面有很多红色的大鱼,天气好的时候它们会浮上来,可以看到一片红色。宏村,给我的最大印象就是美。美中之极。。当然这次来宏村,也是参杂了一些个人感情的。以前总是听人讲它有多美。。这次总算亲身感受了。走在宏村里的每条路上,想着这路以前是她走过的。看到某个景点,会想这是在她照片里出现过的。去找她说的那家煎饼店去找她遗憾没买的银饰去那家大角苗买吉祥的东西,只是还是没有她的姓氏。。一直在宏村里不停的走啊走。希望走过每条她走过的路。。幻想她在我身边,给我讲以前她来的时候怎样怎样。。这次宏村写生让我领略到了优美的古村落风光;了解的徽派建筑的特点;见识了丰富的古村落人文。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知识。看着一张张在宏村留下的作品,心里很满足。。 楼主,我不知道你去宏村的心情和感觉到底如何。这是我临时写出来的,文采不好。但是里面有我的真实情感。 我是今年4月份,去写生的。去了还有西递,南屏,关麓,芦山,竹海。。其实,我还有个感觉,就是很花钱买了很多东西。。。呵呵希望对你有点帮助。。。

写生心得体会 第3篇

- -,我也是学美术的,不过我老师没要求过写这些,你可以引用一首诗,然后再稍微的翻译一下诗歌,在结尾,就差不多拉吧~~最后再加一句,“语言表达不出我心中的感受,唯有手上的画笔,能描绘出此刻的感受。” 就行了吧

写生心得体会 第4篇

游西递宏村有感
不用说,去了西递,宏村,第一感想是那边秀丽的风景,很美。依山傍水的村落里透着一种古典的魅力,将人吸引。
保存完好的建筑,深入其中,仿佛回到了明清时期,感受到了古人的生活情境,实在多情。
我是学设计的,今年学校组织去西递写生,已进入西递的时候,映入你眼帘的是一座排楼,,那座排楼的主人叫胡文光,应为功勋卓越的原因皇帝准许他在这里建筑自己的排楼,所以这个村子的人都是胡姓,单单想这个人,我会感叹这个人很有本事,进到这个村子听导游的讲解,我更加会感叹这个村子有好多有本事的人,我必须要做一个有本事的人,也一定要做一个有本事的人。
这里有非常独特的文化艺术,不得不叫人为之感叹,为古人的智慧感叹,
据说为朱熹所书,其运笔雄厚,气势非凡。字的上部右方酷似一仰面作揖、孝顺敬老的后生,左方却似一拳打脚踢的猴子。我想朱老先生书写的时候,也许无意吧

还有奇怪的改字艺术,也是非常别致。

西递的村落,在很多的介绍上,没怎么提到风水,也许是皇裔的缘故,他们自感超脱吧。不过,我在这个村子里却感受一种压抑。前面贴了风邻和娘娘的“徽州古巷丽人行”的PP,其实拍照的时候,也是一种莫名的感觉。这几天每次看这两张照片,总是感觉怪怪的。难道是传统的什么什么东西么?还没参透,不便明说。谁给解释解释?

500年前,世界上有个村子,采用“仿生学”而建立。仿生这个词是后人加的,汪氏建设村子的时候,也许唯一想到的是顺风顺水吧。宏村,一个按照“牛”形建立的村子。

15世纪,汪氏觉得村子不旺,请风水先生勘察。著名风水先生何可达,前后花费10年时间,按照卧牛的形状改造宏村。

永乐年间山西粮运主簿汪辛,出资100W白银。汪氏将村中天然泉水,扩成半月,做牛胃;然后开凿400多米的水圳为牛肠,牛肠从村西引西流水,南转东出,九曲十八弯,贯穿牛胃。后在村西虞山溪流之上,架4木桥,为牛脚。于是,“山为牛头树为角,屋为牛身桥为脚”。果然,该村顺风顺水,兴旺发达。
宏村牛角,红杨+银杏

银杏高20米左右,树围约3.2米;红杨树高约21米,树围6米,树冠面积达700多平方。乃该村的牛角。喜事绕红杨转,白事绕银杏转(白果树)。
我和小狗狗脚下的石板,遮掩着就是牛肠。与小狗狗嬉闹的时候,溪流潺潺流淌,不愠不火地滋润着宏村。时代前进着,牛肠不再起到引用水源的作用,但却调节着这个村子的生态和气候
村子里虽是独特,别致,但我在村子里敢带一种压抑,高高的墙,没有窗子,门也是细长的,很少有有院落的人家,多是高墙深屋,至于采光,多是通过天井来照亮的。给人一种莫名的压抑,据说之所以这样建筑是应为男人大都在外做官货做买卖,留在家中的多是女人,为了防贼,才产生这样的建筑。
至于其他的原因或者讲究,我也不知道。

总而言之,去了之后是感慨良多,一些明清的古代风情,通过那些黑白的,高高的徽派建筑,是人产生良多遐想,那些傍着山水,稳而不乱的坐落其中。

国艺01级室内设计2班
白戌锋

写生心得体会 第5篇

目的:了解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它的自然景观园林建筑风土民情人文景观之间的关系,学习和掌握不同的绘画材料﹑绘画工具﹑绘画技巧,目的是通过实地的观察,现场作画,把握事物的形体结构透视关系质感特征以及微妙色彩,借以提高实际绘画水平和综合审美素养。
一.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二.培养对自然风景和环境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提高选材取景构图和深入加工能力。
三.深化对光和色彩的规律认识,锻炼掌握视觉色彩和运用色彩的能力,培养表现色彩的能力和对技法的掌握能力。
四.理解因环境,气候,季节,时间等条件变化而产生变化的自然景色的色彩调和。
五.了解当地地域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风俗习惯,增长文化底蕴修养。
半个月的写生时光一晃而过,美好的时光总是在逝去之后令人那么依恋,短暂的总是那么令人回味!通过写生使我们由一个对婺源一无所知的“外行”变成了一个熟练灰派艺术的“内行”。其中,我对灰派建筑最深的印象就是“凸”字形的“马头墙”。它是灰派建筑的重要特色。马头墙高低错落,一般为两叠式、或三叠式、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就是俗称“五岳朝天”了,总而言之,江西婺源的灰派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已经在我们脑海中深根了,我们也酷爱这块净土!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美丽的风景,还有感受到了那淳朴的乡村乡情,在写生中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的那份友谊,老师在我们画画和生活上的帮助,这一切将永远记忆在我心里,一块绝对是世外桃源的地方!
其实,学校给我们这次“江西婺源写生之旅”的机会,让我们来到这么美丽的地方写生,拓展了我们的视野,深化了我们对艺术深层次的了解,让我们真切的体会到了“自然与人文之美,传统与现代的完美契合”,感叹艺术的殿堂原来如此美妙! 然而,看着眼前婺源的湖光秀色,真让人陶冶在这巧夺天工的自然风光之中!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感谢婺源的先辈们,建造出了这么神奇的一处“牛形村落”,惊艳之余,也情不自禁地惊叹前人的智慧与结晶,深思人类智慧的无限宽广和深邃!

写生心得体会 第6篇

为期两周时间的艺术写生结束了,在这当中,我们品尝了辛苦,领悟了生活;走过了艰辛,思考了人生。疲累与我们为伴,快乐与我们作友。记忆中留下的许许多多,令人回味,让人沉思。仍然难忘石板岩的那一草一木,大自然的天然氧吧;山里人的纯朴、善良、厚道,感觉一下子从车来人往、拥挤喧闹的城市,回归到了宁静、安详、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那种心情无以言表。同学们依依难舍,一句话:“石板岩的景色好,石板岩的人更好。” 在石板岩写生的日子——是美好的日子,也是我难以忘怀的日子;它将时刻提醒我在以后的人生路中要正确地对待任何一件事物,也使我的心境逐渐平静,也再次学到了,思考到了以前并不知道的东西。 7月8日早我们整装出发,坐北上的车,心中有许多说不出激动,许多的憧憬。当到林县境内,看到那一座座连绵的山,那绿色,那天然的成就深深的吸引了我们。有些同学就开玩笑说,我不会回去了,这里真是世外桃源,我打算好了,就在这边找个人嫁了,以后你们来看我哦!一路说说笑笑,六,七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下午到达石板岩,稍作休整,第二天一大早就去写生了。这里到处是大大小小的石板,人们住的房子也都是由石板盖成,这样的房子结实耐用。山里空气清新凉爽,不仅适合写生,也是避暑的好地方。林州市石板岩的自然风光很美。这里独特的居民也堪称一景,它非常自然、和谐地融进了太行大峡谷的山水之中,令游客们赞叹不已。 石板岩的居民有什么特色?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民谣:“石梯、石楼、石板房,石地、石柱、石头墙,石街、石院、石板场,石碾、石磨、石谷洞,石臼、石盆、石水缸,石桌、石凳、石锅台,石庙、石炉、石神像......”即使你从没有到过石板岩,也可以从民谣中听出来,石板岩的民居是由石头组成的。在太行大峡谷里,你不管走到哪个村,见到的都是石头房。关于这种房子,散文作家唐兴顺在散文《石板岩之韵》中写道:“此间人家所居之屋在全国乃至世界居民中也有异常特色,一律用石头建造。一座房屋只有门子、窗棂是木头的......像童话中的建筑一样美丽。”对墙的内壁,山里人先用麦秸泥泥一层,然后再泥上一层白灰泥,屋内便变得整洁、亮堂。这种房住进去冬暖夏凉。就地取材成就了富有特色的石板岩居民。古时石板岩山道崎岖险峻,交通运输极为不便,人们进山出山运点儿东西都是靠肩挑手抬,山下的砖瓦是很难运到山里的。再者,石板岩是个非常贫瘠的地方,多数村民没有财力到山下买来砖瓦建房,即使有的人有财力,勤俭的人们也不原意花那冤枉钱,眼前、身边、脚下,那塞满天地间的石头就是最亲切、最经济、最顺手、最理想的建筑材料。他们只需要花些力气把这些石头开出来,再根据自己的需要凿成形,就可以建成一座称心的房子。这种房子在发展旅游业的今天,形成自己独有的地方特色,形成一种极富地方文化魅力的建筑。一开始同学们看到这么多的石板、房子有点手足无措,不知从何画起。于是老师就耐心地讲解并亲自作范画给我们看。按照老师的讲解,先构图,注意疏密关系,画多了自然就好了。 晚上,我们进行讨论和总结,老师点评。由于画的是速写,对于收集素材和锻炼手绘能力很有帮助。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很多名家作品,知道速写非常严谨,线的虚实、画面的疏密、线条的美感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仅增长了专业知识,而且陶冶了情操。那种回归自然的恬淡心境,真是无法用确切的、精美的词句去描写,太美了。校外写生,让我们学到了如何思考以前不知道的东西。听到的是山民的欢歌笑语,感受到的是山民的热情厚道、真诚好客。 在这里,大自然的绚丽壮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恶劣和险峻的路途,艰苦的历程,都强烈地吸引和刺激着同学们的感官,激励求知探索的欲望,唤起强烈的画画冲动。这种被真实所打动的激情所迸发的创造活力,又使笔下的作品随情感的涌动而产生激动人心的视觉效果、生命力与凝聚力。一周的写生活动中,我们的凝聚力得到了煅造,行走在不平的山路上,相互关照、互相提醒,同学情谊、师生情怀,无一不显示在山谷中、悬崖边、飞瀑旁。 写生使我对《色彩》这门基础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再单纯的认为只是学校开设的一门填充学时的无关紧要的课程了。色彩课的学习使我们对色彩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色相方面,对色彩的明度纯度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提高了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有些平凡的事物,尽管平凡,但它是美的,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美,用我们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去对自然风景和环境进行美的提炼,不再漫无目的的去做一件事情,像老师说的那样,即使一天也不画一幅画,也不要抱着单纯为了完成任务的心态去画,因为那样作出来的东西只能算是一张作业,而不能说是一张作品。那它就无疑要被专业的称作“狗屎”的。当然在别人看来这样说很不文明,但要想自己的东西不被轻视,首先自己是要用心去作的,不自己看轻自己,不看轻自己作出来的东西。在写生期间天气变化很大忽晴忽雨,这就为我们深化对光和色彩的规律认识,锻炼掌握视觉色彩和运用色彩的能力,培养表现色彩的能力和对技法的掌握能力提供了条件。老师教会我们理解因环境,气候,季节,时间等条件变化而产生变化的自然景色的色彩调和,体会到事物总会不断变化的。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说艺术也是一门哲学,从中可以体会人生的哲学。 当然,写生完后,我对写生作为教育社会实践,其意义也做了总结和思考。学校所安排的社会实践教学,学生是主体,老师是核心,在许老师和其他两位老师帮助启发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找准定位。一般结合专业训练的特殊性,多选择偏远地区、有特色的地域或原生态保存较好的地区做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尽可能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人和事。往往这些地区的偏僻或交通不便,每次都能使大家克服极大困难,团结合作。 外出社会实践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同学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同学们从书本的图片所获得的文化传统中走出,进入壮美河山的实地艺术考察,教育同学们对中国文化从了解、接受,直至喜爱。每去一地都有目的地引导同学们注意观察当地文化演进,民俗、民间艺术和历史文化遗存。观观赏错落有序的山里建筑、收集地方民间特色形象资料,注意研究不同地域的、民居生活、家具的风格样式,为今后艺术创作积累形象素材。这一切都极大地丰富同学们文化修养和审美趣味,拓展视野和获取知识的渠道。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十几天同学们先后到过的林滤山王相岩,桃花谷瀑布群、太极冰山,桃花仙子洞等地方,体会连山人的热情好客,这种社会实践的文化体验无疑是感受“美的历程”。 总之,我们学校这次社会实践教学对培养创造型艺术人才具有十分必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这也是艺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因为艺术离不开生活,丰富的社会生活造就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要努力使自己在生活中陶冶心灵,善于了解普通民众,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成为普通大众的代言人。要培养学生有丰富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和坚韧的毅力,将全身心实践体验及丰富炽热的想象和创造真正融入到具体的、生动的、个性的、人的内心世界,从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艺术观和美学观。创造出能反映时代,体现主旋律的力作和产生良好社会效果,激动人心的优秀精品。 写生实习结束,我们回到校园中,对以后的学习目的我们更加明确,对美的感受更加深刻,对人对物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不同角度去观察,不同位置去分析,得到的就不同,要多角度的看问题,进而更好的解决!

写生心得体会 第7篇

到桂林后休整一天逛逛桂林,第二天直接到火车站坐开往阳朔方向的车,到杨堤路口下车,再转乘阳朔到杨堤的车,到杨堤下车,就到了江边,然后沿着漓江边徒步,一路风光很美,还有一些小的古渔村……可以住在当地的村民家,他们会告诉你那里最美……价格也不贵。拍完漓江后到阳朔可以拍一些街景或是日然风光,然后返回桂林,在乘坐到龙胜的车,龙胜不光可以拍梯田,还可以拍民族风情。若时间充裕还可以在桂林室内转转,也可以拍到不少好的东东,如成为校园的靖江王府,江边人们休闲的生活小景等等。这个季节是桂林气候最好的时候,桂花飘香…… 作为一名在暂住在桂林的云南人,首先欢迎你到桂林,更欢迎你到美丽的彩云之南……

写生心得体会 第8篇

静物写生,对形体质感的表白现,主要靠笔触、线条和色调的对比变化。例如,表现坚硬光滑的物体如铁器,陶器,玻璃等,要有严密的线条、均匀的色调、笔触不要很明显;表现松软物体如毛线制品、棉花制品等,要用较松散的线条,色调不要过于均匀,色调中要有较鲜明和较琐碎的笔触;画绸缎,笔触和色调要有跳跃感,以表现其闪光的特点,但在跳跃之中,笔触和色调的过渡要柔和,以表其光滑柔软的特点.学习表现不同物体的质感,可以丰富表现技巧,提高素描造型能力。但由于素描工具的局限性,只能要求质感的相对真实。 2.静物组合的原则 (1)体现生活气息,合乎情理。 这是首要的一点,富有生活气息便能产生自然美,合乎情理便能产生某种情调或意味.因此,在选择静物前应先有构思,不要盲口拼凑一堆静物。 (2)有中心、有变化、有对比。 摆静物应先选一个主体静物,一般形体较大,也就是要大于从属的静物,占据构图的主要位置,在构思和色调上起决定作用。选择从属的,也就是配角静物,其形体要小于或低于主体静物。搭配的静物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应该考虑它们在大小、高低、方圆、深浅及质感上的变化,不要过于单一或过于杂乱,这样才能获得既有中心秩序,又有对比变化的理想效果。 3:静物构图的形式美法则 不论选择什么样的静物,体现的情调如何,若想摆十较理想的组合关系,画出较理想的构图,就要认识别构图形式美的一般规律。静物写生形象比较丰富,是培养构图能力和认识构图形式美的良好机会.应引起重视。 一般说来,较好的构图必然符合美的规律,其优点如下: 1:集中而不单调;2:稳定而不呆板;3:饱满而不滞塞;4:活泼而不散乱;5:有主有次;6:有远有近;7:疏密相间;黑白有致;8:考虑动势;9:不分割画面。 以上各点除“考虑动势’外,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静物是处于静止状态的,但由于视觉心理的作用,在某种情况下,静物也会产生某种动势,给人某种动的感觉,包括动势的方向感,力量感等,从而影响构图的形式美。如将—把茶壶放在桌子上,那么,茶壶嘴所指的方向就是茶壶的动势方向.将两把茶壶放在桌子上,茶壶嘴同朝一个方向,可以使这种动势感加强并产生形式美;如果壶嘴朝着不同的方向,则会产生不同的动势和不同的形式美.将一把水果刀放在桌子上或盘子里,其刀尖所指的方向构成它的动势方向;如果将两把水果刀放在一起,不同的摆法会产生不同的动势。一个圆罐和一个苹果.如果单看其中任何个,都不会产生某种方向的动势;若把它们放在一起,就会产生某种动势.一般地说,较小物体所处的位置,即是这组物体的动势指向,如果沿着这种指向在较小物体的前面再放一个更小的物体,这种动势就会更加强烈,形成一边倒的动势形式;如果在相反的方向放一个物体,则会使这种动势有所抵消,构成某种动势的平衡。 在静物组合,背景的衬布也会构成某种动势.衬布呈垂直状,动势最为稳定;如果是呈倾斜状,或它的折纹呈倾斜状,就会形成某种动势并带有方向性.如果这种方向性和静物的动势方向相—致,则会加强静物的动势感;如果相反,则会减弱具动势感,产生某种视觉平衡. 以上所述只是构图的最基本的原则,在实践中应灵活运用。可以说,组织和摆放静物的过程就是艺术实践的过程,就是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所以,应学会组织静物,从而画出较理想的作品 4:静物质感的表现技法  
1.确立构图 

推敲构图的安排,使画面上物体主次得当,构图均衡而又有变化,避免散、乱、空、塞等弊病。 

2.画出大的形体结构 

用长直线画出物体的形体结构(物体看不见部分也要轻轻画出),要求物体的形状、比例、结构关系 
准确。再画出各个明暗层次(高光、亮部、中间色、暗部,投影以及明暗交接线)的形状位置。 

3.逐步深入塑造 

通过对形体明暗的描绘(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逐步深入塑造对象的体积感。对文要的、关键性的 
细节要精心刻划。 

4.调整完成 

深入刻划时难免忽视整体及局部间相互关系。这时要全面予以调整(主要指形体结构还包括色调、质感、空间、主次等等),做到有所取舍、突出主体。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