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数学课程内容计划 第1篇
幼小衔接,主要是指儿童在幼儿园学习活动和小学学习活动之间的衔接,幼儿园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动态的学习活动,游戏化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活动手段,鼓励孩子的多元发展。
一般的幼小衔接课程主要内容有:
1.语文:汉语拼音(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平舌音、翘舌音、前鼻韵母、后鼻韵母),简单拼读,基础笔画书写,基础字的书写和认识。
2.数学:1-10数字规范书写、10以内的分解组成、1-100数字认知、相邻数、10数以内加减法、钟表的基本认识、钱币的基本认知。
3.幼小衔接素质能力课程:音乐律动,专注力训练,科学探索,创意美术。
除了常规的知识内容的学习,还有习惯的培养:
1.鼓励孩子早起上学,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进门要打招呼;
2.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认真坐好,回答问题要举手;
3.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自己学会照顾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整理书包,文具自己收拾放好,自己系鞋带、穿衣服,叠被子;
4.培养小朋友与人沟通的能力,日常中分享自己的玩具,主动与别人沟通,讲解自己玩具的玩法等。
幼小衔接数学课程内容计划 第2篇
蒙氏数学是亿童出品的,在亿童网上有很多资料,我找了一篇,你也可以自己去亿童网上看看,百度直接搜 亿童网 就可以了
目 标:
1.能手口一致点数10以内物品并说出总数。
2.在操作中让幼儿感知1—10的数量关系。
3.乐于参与数学活动。
教 学过程 :
1.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候。走线,线上游戏:拍手歌。幼儿一边走线一边念儿歌。
2.集体活动。
创设情境:小缨子的十彩棒棒糖店开张了,她的棒糖每串数量递增且颜色多样,小朋友们数一数,好吃的棒糖每串分别有几颗?
教师出示“彩色串珠”作为棒糖,请幼儿数一数每种颜色的棒糖上有多少颗糖。
红色:1个;绿色:2个;粉色:3个;橙色:4个;天蓝色:5个;
紫色:6个;白色:7个;棕色:8个;蓝色:9个;金黄色:10个。
要求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同时,与数字卡片上的数字对应。
3.游戏活动。
(1)卖棒糖。
教师扮演顾客来买棒糖,幼儿扮演店员根据教师的要求拿出相应数量的棒糖。
(2)数字宝宝找朋友。
幼儿每人一张数字卡片,在活动室中寻找与卡片相同数量的物品。
4.分组活动。
第一组:看谁说得对。一名幼儿任指一个点数卡,另一幼儿说出此格内圆点的数量。两人一组,可以互换角色进行游戏。
第二组:找身上的数字宝宝。请幼儿找一找自己身上有什么可以用数字表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如10个手指头。
第三组:操作学具“彩色串珠”。数出每串串珠的数量,再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
5.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家园配合 :
1. 完成《作业纸》〉第3册第9—12页的活动。
2.生活中家长可以有意识引导孩子点数物品。如逛超市时,数一数有多少种水果等。
幼小衔接数学课程内容计划 第3篇
小班蒙氏数学教学计划
九月份
第一周
活动主题:《颜色配对》
活动目标:尝试将相同颜色的物体配对,在游戏中体验两个物体之间的色彩关系。
第二周
活动主题:《求同求异》
活动目标:能按物体的一种属性找出同类或不同类的物体,并尝试说出物体的特征。
第三周
活动主题:《归类》
活动目标:在操作活动中感知和探索物体的共同特征。
第四周
活动主题:《按规律排序》
活动目标:学习将两种物体按交替重复的规律排序。
十月份
第二周
活动主题:《对应》
活动目标:初步了解物体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
第三周
活动主题:《认识长短》
活动目标:在游戏活动中通过对应比较的方法感知物体的长短。
第四周
活动主题:《按长短排序》
活动目标:在操作活动中体验物体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排列的顺序关系。
十一月份
第一周
活动主题:《区别“1”和许多》
活动目标:在操作活动中体验“1”和许多的关系。
第二周
活动主题:《比多少》
活动目标:在操作活动中体验多一些、少一些、一样多的含义。
第三周
活动主题:《3以内点数》
活动目标:收口一致地按顺序点数3以内实物并说出总数。
第四周
活动主题:《4以内点数》
活动目标:能有序点数4以内的实物。
十二月份
第一周
活动主题:《5以内点数》
活动目标:学习手口一致有序地点数5以内实物。
第二周
活动主题:《圆形》
活动目标:认识圆形,能在生活中辨认出圆形。
第三周
活动主题:《正方形》
活动目标:认识正方形,能在生活中辨认出正方形。
第四周
活动主题:《图像分类》
活动目标:在分类操作中进行简单的计数和分类。
一月份
第一周
活动主题:《区别上下》
活动目标:在操作中尝试使用方位词表达两者之间的上下关系。
幼小衔接数学课程内容计划 第4篇
你好!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这个过程也就是幼小衔接。入学前最重要的两件事:学习习惯早培养;能力培养最重要。
一、学习习惯早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
(1)认真倾听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如家长给孩子讲了故事后可以请孩子复述,可以训练孩子的记忆、理解能力。
(2)教孩子理解老师和父母的要求。
(3)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4)避免做事拖拉。
(5)养成阅读背诵的习惯。
二、五大能力培养最重要:语言与专注力、区分玩具与学习、课堂行为、时间观念、作业行为与任务意识。
1、语言与专注力:
通过语言与专注力的训练,使孩子能够把听觉材料快速地读出来,声音响亮,吐字清晰。
2、区分玩具与学习:
通过区分游戏与学习的训练,使孩子能够正确的区分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玩。能够正确的区分两者之间的关系。
3、课堂行为:
通过课堂行为的训练,使孩子能够养成正确的上课、举手、站立、坐姿、翻书、读书、做笔记以及下课等课堂行为,按照正确的课堂行为要求完成课堂内容的学习。
4、时间观念:
通过时间观念的训练,使孩子学会认识时间,学会整点与半点的表示方法。合理利用和珍惜时间,并会制定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时间表。减少和避免磨蹭、做事拖拉的坏毛病。
5、作业行为与任务意识:
通过作业行为的训练,使孩子了解什么是作业,学会正确的握笔姿势与写字姿势完成作业内容。按照正确的流程进行听作业、记作业、写作业、检察作业的训练。通过任务意识的训练,可以训练学生的能力。
幼小衔接数学课程内容计划 第5篇
幼小衔接的关键不是知识的衔接,而是能力的衔接,应该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良好习惯入手。学习能力包括视觉专注能力、听觉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良好的习惯包括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还要加强孩子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培养。
幼小衔接数学课程内容计划 第6篇
http://www.789edu.net/jhzj/sx/jh/Index.html
这里有很多数学教学计划
幼小衔接数学课程内容计划 第7篇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材料,团团、撕撕,制作云彩面包。
2、大胆创作,感受手工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云彩面包》课件;一次性餐盘,棉花,蘸水印泥;每组一份彩色皱纹纸、彩纸,一个“烤箱”,一个扔垃圾的小篮筐。
幼小衔接数学课程内容计划 第8篇
学前班数学教学计划
学前班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师通过组织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扩展、整理其在生活中获得的有关数学方面的经验,掌握粗浅的数学知识,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运用数学知识认识事物的能力,为入小学学习打好必要的基础。
一、教材分析
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幼儿的认识能力,通过提供充分的条件,为幼儿设计多种活动,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和了解数与数的相互联系,从而让幼儿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前班数学教育的主要有分类,排序和对应等数学基础知识,10以内数的意义,学习4以内的加减、有关的几何形体和事物的时间、空间关系的粗浅知识,以及简单的测量活动等。
二、教学目的要求
1、在教学过程中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经验, 区分和理解一些事物的相互关系,通过自己的操作并理解、分析和概括出数的意义及数字的相互联系,并能准确的进行加减运算。
2、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多种能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能理解数字的意义并能准确计算。
2、能对周围的事物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为今后的学习打基础。
四、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由于环境、教育条件和遗传因素的影响,幼儿在身心发展上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幼儿逐渐表现出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不同,这就形成了儿童的个性差异。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和个性差异,,所以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要因材施教的发展幼儿的能力,带领幼儿认真开展数学活动,使每个孩子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四、教学进度
周 次 内 容
1. 物体的分类《学习分类》《区别上下、远近》
2. 《区别前后,左右》《认识1和许多》《分组游戏》
3. 《比较大小、长短、高矮》《比较轻重、厚薄、粗细》
4. 《学习排序》《认识2和3 》
5.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认识4和5 》
6. 《认识梯形、三角形》《认识圆形和椭圆形》
7. 《填图形》《图形变换》《认识6》
8. 《认识7和8》《复习8以内的数》
9. 〈认识9和10〉,认识1----10的数序,
10. 学习1--50的数数。认识0
11. 学习1---10的倒数,数字的用处
12. 学习2的组成及加,减法
13. 学习编应用题------2的加减
14. 学习3的组成,及加法,口编应用题
15. 学习3的减法和口头减法
16. 学习4的组成及加减。
17. 学习4的应用题。
18. 复习分类、图形等知识
19. 复习2、3、4的加法及口编应用题
20.总复习
五、综合实践安排
自己动手制作三角形,椭圆形,梯形等。
六、教学措施
儿童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活动,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对周围环境中的事物进行观察、操作,同时展开联想、想象,比较、分析等内在的思维活动。所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把数学知识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通过游戏的方法培养和保护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创造和提供一定的条件帮助幼儿合理地运用其掌握的数学知识,将其转化为认识事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