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第1篇
【设计思想】
本课将组织学生立足于自身的生活经验,透过“苹果落地”、“抛文具”、“给引力打比方”、“准确轰炸目标”等活泼有趣的活动,再现重力与引力的现象并进行有系统、有层次的探讨与研究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像大科学家牛顿发现引力和重力的经历,进一步认识科学与生活的息息相联。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知道物体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总要竖直下落。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相关事例来说明重力的普遍存在。
2、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2、体会到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教学重点:
1、认识到由于地球的吸引会使物体受到力——重力,重力是物体受到地球引力产生的。
2、认识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教学难点:
1、认识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不管物体处在地球上什么位置,受到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球的中心。
教学准备:
模拟图示、棉线、杯子、建议卡、学生身边的任意文具、标示重力的箭头贴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粒苹果,高举后放开,苹果下落。重复演示。)提问:苹果为什么最终都要落到了地上,不会往上飞?这是为什么呢?
2、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了解学生的知识前概念情况。)
3、谈话: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出示课题: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二)认识引力的存在
1、活动体验
(1)活动:每位学生从自己身边找出一样轻便的东西向上抛出,观察体验物体会落地。
(2)提问:物品总是要落到地面,这是为什么呢?
(3)试解释、交流。
(4)介绍牛顿发现地球引力并提出地面上任何物体都受到引力作用科学观点的背景故事。
(设计意图:教师及时介绍牛顿发现地球引力的背景故事,让故事中的牛顿发现引力的过程引出引力的概念,显得适时、必要、自然。)
(5)讲解:物体会落地是因为地球有引力,会对地表上的物体产生作用力。(板书:地球有引力。)
2、质疑梳理
(1)问题:受到支撑或停留在空中的物体是否也受引力的作用。
(2)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明晰引力与重力的关系。
(1)讲解:地球有引力,地球的引力会作用于地球上的任何物品。像这样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我们称之为重力,任何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举例:哪些物体受到重力作用。
(3)小结:不管有没有物体,地球的引力总是存在的。只要有物体存在,物体就会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所以,任何物体都具有重力。(板书:地球有引力,物体受引力作用产生重力。)
2021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第2篇
http://www.xj5u.com/xiazai/pukj_xiazai.asp?id=93512这个你看看。
2021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第3篇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http://bbs.eduol.cn/post_28_322940_0.html
2021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第4篇
一、引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观察和描述岩石的一些方法,现在让我们来研究一块自己身边的矿物吧?
二、探究过程
1、研究我们的矿物
①研究矿物的方法
·说一说,你有多少种研究矿物的方法?
·我们需要哪些工具帮助研究?
②研究我们的矿物
·在小组里挑一块收集来的矿物,进行研究。
·你想怎么去研究呢?(小组讨论)
2、描述我们的矿物
①猜猜他是谁游戏。
·怎样描述人的相貌?
·你的描述水平怎么样?
·怎样描述人的相貌?
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别描述班中任意一个同学的相貌让其余三位同学猜,通过该活动,让孩子们初步掌握描述物体特征的方法,从而为有效地描述矿物的特征打下基础。
②描述我们的矿物。
·你发现了矿物有多少特点?
·你怎么去描述这些特征呢?
·小组活动:互相描述,评一评。
·一起为我们的矿物做份“简历”吧
3、猜猜它是“谁”
·请一学生描述矿物,其他人猜。
4、做一个岩石展示盒
·你想做个怎么样的展示盒
·你打算怎么去做呢?
三、小结:
布置岩石展示盒展览时间。
板书设计:
4.4 怎样观察、描述矿物
4、研究我们的矿物
5、描述我们的矿物
6、做一个岩石展示盒
2021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第5篇
1.主要内容是:先让孩子感知自己身体的变化,然后,通过设计成长手册的活动,记录自己的成长足迹。该单元教学从儿童的出生、成长切入,引导孩子们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启发孩子们思考和理解长大的含义,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动成果的方法。
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体验成长的乐趣。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自己的成长。
(2)、积极参与体验活动,提高体验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
(3)、知道长大的含义,了解自己的特点,感悟长大是一个丰富的过程。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知道长大既是身体的变化也是心灵的成长。
3.教学重点难点
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认识自己的成长,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自己,认识自己,体会长大的快乐是本课的重点。通过看图和讨论让孩子们全面理解长大的含义,理解成长既是身体的变化也是心灵的成长,让学生知道自己愉快的成长和父母分不开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4.教学准备
为了让教学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我在上课的前几天就给他们布置了课前预习:1、请他们收集自己幼时的出生证、出生纪念卡、儿时穿过的小衣服、小鞋子等资料,记录自己刚刚出生时的身高、体重,测量并记录自己现在的身高、体重;2、整理反映自己成长的照片、儿时用品等。3、向家长调查自己的成长趣事。
根据本课的课型特色,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借助照片、多媒体展示等教学手段,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学时,我力求避免对孩子们进行大道理的灌输,坚持运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以充满情感的语言导入,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讨论、小组交流的形式引导孩子们学习和交流,使其在交流中懂得他们的成长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用课件展示刚出生的几幅婴儿图,并播放婴儿哇哇大哭的声音。
(二)从身体的变化初步感受成长的快乐
1、(出示几张学生婴儿照片)瞧,这是我们班的几位小朋友,大家猜猜他们是谁?
2、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现在请你们拿出自己小时候的照片,仔细观察一下,你们自己觉得和小时侯还有那些不一样呢?
3、请把你们带来的小时候的物品(如:小鞋子,帽子等)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吧。(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物品)
4、谁愿意把自己的物品拿上来展示给大家看。(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
5、刚才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我们都在长大,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儿歌《长大了》。(略)
6、每小组发一张调查表,请小朋友们把你收集的身高,体重数据填在表中.
7、看着自己的调查表,你们有什么想法?
(板书:我长高了)
(三)由成长中的趣事进一步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1、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多有趣的事!现在大家就来看看寿史波同学成长过程中的趣事吧!(课件展示:寿史波同学从小到大的照片,并配上文字)2、那你们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也有许多有趣的事,难忘的事吧? 请你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我几个月长牙齿;几个月会喊“妈妈”;几岁会走路;几岁自己穿衣服、吃饭了;几岁上幼儿园;几岁会跳舞、唱歌;几岁会写字;几岁参加过什么节目等)。
3、请你们将收集的有趣资料给大家展示一下吧?学生把自己带来的一组照片展示给大家看,并解说。
4、看来同学们知识、能力在不断的提高,我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我发现你们真的是长大了。 看呀!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情,我们都能记在心里,我们现在能快乐的成长是多么幸福呀!
(四)制作成长记录册
1、看着自己小时侯的照片,再看看自己今天的模样,多有意思啊!在爸爸妈妈温暖的怀抱里,我们长大了! 成长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们能用什么好方法把成长的快乐记录下来呢?2、根据学生说的再相机出事课件。 (成长卡片,数据,记录成长日记,画画……)
3、看着自己和大家的成长记录,你们想说点什么吗?
(再次揭示课题:我长大了)
师:我们的成长册还没有完成,回家请同学们继续完成吧!
总结:小朋友们在爸爸妈妈及亲人的关心、爱护下都长高了、长大了,伴随着身体的成长,让知识、能力也跟着你们一起增长吧!
2021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第6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生命,条件适宜时种子就会萌发,新的生命就会开始生长。 2、植物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3、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进行对比实验并做记录。 2、运用感官和工具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观察蚕豆种子的构造与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演示:课件 分组:培养皿、镊子、小刀、
2021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第7篇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是教科版《科学》第三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教材共分3个部分。 一、生食和熟食,这部分的目的只要让学生了解我们常见到可以生吃的食物和必须熟吃的食物。 二、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了解生、熟马铃薯的不同点。 三、玉米由生变熟部分的目的不在于静态地观察生玉米粒和烤熟的玉米粒异同,重点是要求学生观察玉米粒从生到熟的动态变化过程。 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生、熟食的不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多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精神和树立正确的卫生观。 知识目标:知道食物可以分生吃的和熟吃的。了解同一种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观察比较并描述生、熟的马铃薯的不同点和玉米粒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观察比较和描述玉米粒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 实验器材: 1.生苹果,煮熟的苹果; 2.生、熟芋头; 3.生、熟马铃薯; 4.生、熟玉米粒; 5.铁碗,酒精灯; 6.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 一、课前激趣 教师出示装有爆米花的礼物盒。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初次见面,为大家准备了一份礼物。这堂课表现最好的同学将能分享这份礼物,想要吗?